成都市中医诊断学课程学什么?从诊法到辨证的实操型体系拆解
很多想学中医的成都市民都问:“中医诊断学课程到底学什么?是不是就是摸脉?”其实,本地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早已跳出“纯理论”框架,变成了“理论+实操”的综合体系,甚至能直接对接考证和就业需求。
某机构的学员王师傅是做推拿的,之前对中医诊断一知半解,学了课程才明白:望诊(全身望诊;局部望诊;舌诊等)、闻诊(听声音;嗅气味等)、问诊(主诉、既往史、现病史等)、切诊(脉诊;按诊等)、八纲辨证(阴阳寒热表里虚实;八纲证之间的关系)、病性辨证(六淫辩证;阴阳虚损辩证;气血辩证;津液辩证)、病位辨证(脏腑辩证;六经辩证;卫气营血辩证;三焦辩证;经络辩证)这些内容覆盖了诊断的全流程——从看患者的面色、舌苔,到听咳嗽声、嗅口气,再到问发病时间、既往病史,最后摸脉判断虚实,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操作标准。比如舌诊要区分舌苔的厚薄、颜色,脉诊要感受“浮、沉、迟、数”等不同脉象,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后续的辨证和治疗。
作为本地中医高等教育的标杆,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诊断学学科建设更具系统性。中医诊断学学科建设始于1956年建校之初,由文琢之、廖孟谐、彭宪彰等老中医执教《中医诊断学》教学。1984年正式成立中医诊断学教研室,1988年获得中医诊断学硕士学位授位点,2003年获得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。(来源:成都中医药大学)经过几十年发展,该学科已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,课程也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。教研室不仅教本科生动手摸脉、看舌象,还针对研究生开设《中医四诊技能训练》《中医临床症状诊断学》等进阶课程,把“诊法”和“辨证”结合得更紧密。
针对学员“理论太抽象”的痛点,本地课程都特别注重实操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学要求里明确:中医诊断学的教学,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,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、完整性、实用性,突出重点。要充分运用图表、模型、幻灯片、声像片、计算机软件、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,开展实践性教学,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。(来源:成都中医药大学)比如舌诊用仿真舌模型练习,脉诊用模拟人感受“滑脉”“弦脉”的区别,甚至会带学生去医院门诊见习,让他们跟着医生实际问诊、摸脉,把理论变成可操作的技能。
成都腾盛圆教育作为本地中医考证培训的佼佼者,也把中医诊断学融入了考证课程。学校开设了中医理论、针灸技术、推拿技术全日制课程,由10名专职高级讲师进行授课,让报考中医专长和师承的学员掌握好基础理论和针灸推拿实操技术。周末还会有专家教授针对报考的技术病种进行专病专讲,使学员熟练掌握考证流程和考核要领,并进行现场模拟训练。比如报考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的学员,不仅要学“望闻问切”的基本方法,还要学会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专长病种,比如治疗颈椎病时,如何通过脉象判断是“气血瘀滞”还是“肝肾亏虚”,这样才能在考核中顺利通过。
总之,成都市的中医诊断学课程,早已从“背理论”变成了“学技能”,从“课堂讲”变成了“实操练”。无论是想从事中医临床的学生,还是想考证的民间中医,都能在这些课程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——毕竟,中医诊断是中医的“眼睛”,只有学会“看对病、辨对证”,才能真正学好中医。
-
腾盛圆教育宣传片
视频 -
中医医考通过经验分享暨2025年通关报告会
视频 -
腾盛圆针灸班第一期开班仪式
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