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市中医诊断学课程难不难?从核心内容到学习模式的实战解析
“成都市中医诊断学课程难不难?”这是不少中医爱好者或从业者的高频问题。其实,课程的“难”与“易”,往往藏在内容框架与学习模式里。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、辨证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。诊法部分包括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,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、病性辨证、脏腑辨证等。(来源:中国大学MOOC)这些内容是中医诊断学的“骨架”,也是学习的核心——若能理清“四诊”与“辨证”的逻辑,课程门槛便会降低。
在成都,很多机构的中医诊断学课程走“理论+实操”路线,让抽象知识变具体。比如某本地学堂的面授班,【课程内容】望诊(全身望诊;局部望诊;舌诊等)闻诊(听声音;嗅气味等)问诊(主诉、既往史、现病史等)切诊(脉诊;按诊等)八纲辨证(阴阳寒热表里虚实;八纲证之间关系)病性辨证(六淫辨证;阴阳虚损辨证;气血辨证;津液辨证)病位辨证(脏腑辨证;六经辨证;卫气营血辨证;三焦辨证;经络辨证)【课程特色】理论+实操【学习周期】线下14天。学员先学“望舌”“切脉”等具体技能,再串联“八纲辨证”等理论,这种“从做中学”的模式,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。
作为本地权威院校,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诊断学课程则体现了“深度”。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层次《中医诊断学》、《中医四诊技能训练》、《中医临床症状诊断学》、《中医运气学说》本科课程教学,以及博硕士《中医诊断学专论》、《中医诊断学通论》课程教学,年均课堂教学约3000学时。(来源:成都中医药大学)3000学时的安排,意味着课程不仅覆盖基础,还会深入“中医运气学说”“临床症状诊断”等进阶内容,适合追求专业度的学习者。
很多人觉得“难”,其实是没抓住“实践”这个关键。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使学生熟悉中医诊断的定义和内容,症、证、病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,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;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八纲两要、气血津液、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;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、证候诊断、疾病诊断的思路;熟悉病案书写的内容、格式和要求。(来源:南方医科大学)比如“脉诊”,光背“浮脉主表”没用,必须亲手摸过“浮而有力”“浮而无力”的区别,才能真正掌握。
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科底蕴,也为课程的“权威性”背书。中医诊断学学科建设始于1956年建校之初,由文琢之、廖孟谐、彭宪彰等老中医执教《中医诊断学》教学。1984年正式成立中医诊断学教研室,在张家锡、严石林、齐素珍、谢克蓉、马维骐、邓勇、赵莺等专家带领下,1988年获得中医诊断学硕士学位授位点,2003年获得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。
延伸阅读:成都腾盛圆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服务
成都腾盛圆作为本地中医教育机构,开设了中医理论、针灸技术、推拿技术全日制课程,由10名专职高级讲师进行授课,让报考中医专长和师承的学员掌握好基础理论和针灸推拿实操技术。周末还会有专家教授针对报考的技术病种进行专病专讲,使学员熟练掌握考证流程和考核要领,并进行现场模拟训练。
-
腾盛圆教育宣传片
视频 -
中医医考通过经验分享暨2025年通关报告会
视频 -
腾盛圆针灸班第一期开班仪式
视频